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今年5月,全省各地首批员额法官、检察官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截至目前,全省司法机关遴选出员额法官7569名,员额检察官5371名,为我省全面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作为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我省在多个领域坚持先行先试。
目前,我省普遍建立新型审判团队,司法责任制改革促使办案质效提升,推动实现“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2013年至2016年,全省法院共办理各类案件467.2万件,诉讼标的额13390.8亿元,去年结案数量比2012年净增38.5万件。2015年5月1日,全省法院实施立案登记制,当年实现立案率97.78%,高于全国2.78个百分点。2015年6月,在全国率先推行律师代理信访申诉工作,一年内接待群众申诉咨询7738件,化解申诉3008件。
环境污染、资源保护不力,谁来管?2015年12月,德州市庆云县检察院对当地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成为全国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随后,我省积极推进公益诉讼试点,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行政公益诉讼领域办理了一批案件。如今,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公益诉讼制度已经落地生根,2016年,全省共摸排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98件,已履行诉前程序350件,提起公益诉讼44件。
在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中,信息化成为通往公开、公正、高效的桥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如今,全省各级法院全部建成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公开四大公开平台,庭审网上直播实现常态化。截至今年4月底,上网公开裁判文书261万份,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创新建立检察宣告制度,对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等13类检察决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员参加,在统一、规范的场所进行公开宣告。截至2016年10月,全省已建成检察宣告庭665个,公开宣告各类案件5400余件。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我省全力打造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全省三级法院普遍建成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庭审,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检察机关依法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成167个网上网下相结合、诉讼办理“一站式”服务大厅。通过“面对面”交流、“键对键”沟通,处理各类诉求50.8万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服务。据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随机电话抽查显示,全省检察工作的群众满意率从2012年的90.02%上升到2016年的94.74%。
如何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在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全省基层法院(法庭)建立诉调对接中心,在交通事故、医疗、保险等纠纷比较集中的领域设立巡回法庭或法官工作室,与行政部门、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共建专业性纠纷解决平台。2013年至2016年,全省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办案408.5万件,占全省法院案件总量的87.4%。
同时,山东公安民生警务平台让服务群众更给力。依托大数据警务云,根据平台收集的违法犯罪线索、社会治安乱点和公共安全隐患举报,我省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1.6万余起,组织开展打防电信诈骗、黄赌毒违法犯罪等专项整治行动2600余次,排查消防、交通安全隐患6300余处,发布防范预警信息120万余条,有力维护了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公安机关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将户政、出入境、消防、车管等10大类118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放在互联网上申办或预约申办,目前全省日均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7万余件。
在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面,“山东品牌”叫得响。我省积极实施矛盾调处安民工程,全省共有各类调解组织8.5万个,年调解矛盾纠纷37余万件,成功率达98.95%,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样化公益法律服务,全省共组建普法讲师团1018个、普法志愿者20余万人,人民调解委员会85777个、人民调解员32万人,建立志愿者队伍。
今年,我省投入村(社区)法律顾问经费达2.43亿元,为推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目前,市县两级“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已经全部开通,共配备工作人员500余人,日均咨询量达1800余人次,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延伸到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努力在服务对象上实现全覆盖。
此外,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我省推动出台电子政务、科技成果转化、循环低碳经济等领域的法规规章。同时,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全面甄别、逐件审查、逐条比对,初步对57部省政府规章提出废止、修改和继续有效的意见,对3200余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法制审核,促进立法和各项改革决策相衔接。
在充分发挥法律智库作用方面,今年以来,省政府法律顾问办理法律事务246人次,满意率达到96.5%。目前,我省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趋于成熟定型,形成了年龄、职业和专业分布均衡、优化的专家库,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